羽毛球中的“中国跳”被称为这样是因为它起源于中国的羽毛球运动
这种跳法通常用于正手区和头顶区突击,一步起跳截击对方的平高球或不到位半场球,能给对方减少备战时间
国家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风格、羽毛球比赛的时间分布,羽毛球训练手段的分析等进行探讨
第一节 羽毛球比赛的技术特点的发展快速、进攻,是球类运动发展的共同规律
自有羽毛球运动以来,在一般相当长时间内形成了传统的”移、准〃的打法 [3]
在亚洲盛行后,随着羽毛球的发展,世界羽毛球技术迅速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准
尤其是在六十年代初、中期,中国羽毛球队从学习桌球技术中得到启发,以快为核心,突破羽毛球手法、步法的研究,探索并总结出一套在比赛中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进入八十年代,世界羽毛球技术在快速进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4]形成”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
近年来,国内外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风格的确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羽毛球选手韩健以其坚定的意志,摸索出来的变速、准确控制落点、拉开四方球结合突击进攻的打法,屡建战功
印度的普拉卡什、丹麦的英登是在他们全面、熟练的技术基础上加强了速度和进攻,使他们的技术水准突飞猛进,成了重大国际比赛中的有力竞争者 [5]、[6]
为了更有效实现一定的技术风格,研究者运用了生物力学的手段进行科学的分析,王禾等对 [7]
陈庆宏等利用高速摄影机,以96格/秒从正面定点拍摄羽毛球运动员的大力扣杀,分析大力扣杀的速度、高度的角度,分析了大力扣杀技术中击球臂动作,从而找出影响大力扣杀速度、落点的因素 [8]
第二节 羽毛球比赛的时间分布与特点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特点是属何种类型?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素质,体能有何关系?这些均是羽毛球比赛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均对羽毛球比赛的特点进行分析
大陆谬素�等对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羽毛球技术风格的生理学基础进行研究[9]
并分析了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郑元旦研究比赛的时间结构,并提出羽毛球体能训练手段的选择[10]
郑元旦的研究表明,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是由短时间的一次高强度运动与短时间的间歇交替组成的,运动密度很小超过45%,多在26%与45%之间
在这个密度里的运动时间是由几十个到一百多个段落组成的,其中1至10秒的段落占80%左右,只有20%左右是持续11秒以上
这种比赛的时间结构方式决定了能量代谢的特点
在短时间的剧烈运动中,肌肉活动的能量主要靠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分解
在ATP-CP未能耗尽时,又得到间歇的恢复,如此反复,直至比赛结束
同时要提高羽毛球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ATP-CP的供能能力以及有氧代谢能力
第三节 羽毛球训练手段的分析运动员的意志、作风、临场的心理变化以及技术体能的状况和战术的运用等,与比赛的胜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而其中的体能,对技术的发挥,战术的运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许多研究者均把主要精力放在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研究上
大陆谬素�通过研究羽毛球各种训练手段的血乳酸变化探讨羽毛球的专项体能训练[11]
谬素�测定了接四角球、杀球上网、步法练习等训练手段的血乳酸,提出了通过多球训练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的训练方法
大陆生化学者林文弢等在研究羽毛球运动员的多球训练,提高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方法[12]
林文弢的研究发现,在羽毛球多球训练中,球数与组合的不同,训练专项体能的目的也不同,如采用10球×20组(组间间歇30秒),可提高运动员的磷酸原(ATP- CP)的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采用20球×10组(组间间歇40-60秒),或50球×4组(组间间歇1-1
30分)的多球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其速度耐力
如果在多球训练中配合技、战术等的训练,则可达到羽毛球心、技、体能综合训练
大陆程勇民等通过研究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现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后指出,中国羽毛球成绩的下滑与运动员体能下降关系十分密切[13]
从而提出了在原来传统训练方法基础上,结合200- 100-50--50×(6+2)形式的变速跑,能有效地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
国羽队员现役名单有:石宇奇、傅海峰、陈雨菲、李根、王晓理等。
1、石宇奇
石宇奇,男,1996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国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运动员、世界冠军。2003年进入少年体校练习羽毛球。2012年,获得亚洲羽毛球青年锦标赛U17组冠军。
2、傅海峰
傅海峰,1983年8月23日出生于广东揭阳。中国羽毛球队男子双打运动员。2002年,傅海峰进入国家一队,搭档蔡赟,被称为“风云组合”,2014年改与张楠搭档,被称为“南风组合”。
3、陈雨菲
陈雨菲,1998年3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中国羽毛球队女子单打运动员。2017年,陈雨菲获得2017年天津全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2018年,陈雨菲获得2018中国(福州)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4、李根
李根,1992年9月24日生,著名羽毛球国家总教练李永波之子,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李根18岁成为国家羽毛球二队队员,主攻双打。曾经获得国内青年赛、世青赛和亚青赛冠军,是中国羽坛有潜质的选手。
5、王晓理
王晓理,1988年10月24日出生于中国湖北,中国职业羽毛球运动员。她曾是羽毛球女双世界排名第一,2011羽毛球世锦赛女双冠军。
一、五十年代起步
新中国成立前,在沿海少数城市虽有羽毛球活动和小型比赛,但范围很小,水平也很低。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在天津举行了第1次全国羽毛球比赛,参加的单位有11个城市的男运动员49人,女运动员29人。以王文教、陈福寿为代表的一批华侨羽毛球好手的归国,给我国的羽毛球运动带来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战术,使我国的羽毛球运动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第1届全国运动会羽毛球即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共有21个省、市和自治区参加了比赛。
二、六十年代世界羽坛的 “无冕之王”
第一届全运会后,汤仙虎、侯加昌、陈玉娘等一批优秀羽毛球青年选手又相继回国。我国羽毛球教练员、运动员刻苦训练,认真钻研,敢于创新,在技术打法上提倡百花齐放。初步形成了几种先进打法,使我国的羽毛球运动水平在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在竞技能力上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1963年连获两届世界男子团体冠军的印尼羽毛球队来访中国,我国家队、青年队和一些省队都在对抗赛上获胜。1964年印尼队在蝉联三届“汤姆斯”杯冠军后再次访问我国,又铩羽而归。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羽毛球训练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羽毛球运动“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和“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发展方向。
1965年中国羽毛球球队出访欧洲羽毛球王国丹麦和另一羽毛球强国瑞典,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以其先进的技术风格、快速的打法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34场比赛全胜的辉煌战绩。此时,因为国际羽联长期错误地接受台湾羽毛球组织为一个国家组织,使中国羽毛球队没有参加“汤姆斯”杯等世界羽毛球比赛,但是,亚洲和欧洲的世界冠军都败在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拍下。在此情况下,欧洲报纸舆论评论中国羽毛球队是世界羽坛的“无冕之王”。
三、世纪之迷——“天皇巨星”与“无冕之王”谁更强
印尼羽毛球运动员梁海量从1968—1976年共8次获得全英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在没有举办世界羽毛球锦标赛时,全英羽毛球锦标赛的冠军被视为世界羽毛球冠军)。在所参加的羽毛球比赛中几乎无败绩,被誉为世界羽毛球的“天皇巨星”。而中国的汤仙虎、侯加昌两人,因不参加全英羽毛球锦标赛,而从未与梁海量交手,但是在汤、侯成名后与所有其他外国运动员的比赛中从未输过一场,甚至于从未丢过一局。因此,世人极想看到“无冕之王”的代表人物汤仙虎、侯加昌与羽球王国的世界“天皇巨星”梁海量比赛一场,分个高低。1973年12月,香港羽总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羽毛球国际邀请赛,印尼没来参加。为使中国羽毛球运动员有机会与世界冠军印尼队交手,泰国在1974年举办了曼谷国际羽毛球邀请表演赛,印尼虽派运动员参加,但梁海量没出现在赛场。而在1974年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7届亚运会羽毛球比赛,梁海量在又获当年的全英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的状态下却再次回避。失去了这样几次难得的机会后,汤仙虎与侯家昌这两位耀眼的世界羽球明星,终于未能了却与梁海量切磋球技的夙愿。
四、八十年代独领风骚
1981年7月,在美国圣克拉拉举行的第1届世界运动会羽毛球比赛的五个项目中,中国运动员一举夺得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共4枚金牌,这是我国羽毛球运动员首次在世界性羽毛球比赛中亮相。继此之后,在1982年首次参加汤姆斯杯赛,经过艰苦奋战,最后以5比4反败为胜,从印尼队的手中夺得世界羽毛球男子团体冠军。1984年中国女子羽毛球队把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赛的奖杯“尤伯”杯又捧在怀中。1986年中国的男女羽毛球队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把“汤姆斯”杯和“尤伯”杯双双举起。次年1987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5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的5个单项比赛中,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囊括了全部冠军。至此,中国羽毛球创造了一个国家同时获得并保持了世界羽毛球比赛男女团体赛和5个单项个人赛的全部7项冠军,这一国际羽坛史无前例的纪录。
五、九十年代再度辉煌